大别克归来:至境L7首秀破局,上汽通用的转型答卷

骏达新闻 25-09-19 阅读:55284

文/万燕波

当“大别克”三个字在别克至境L7全国首秀的大屏幕上打出,在场的与会者都能感受到一种沉寂后的爆发。

9月15日,这场聚焦品牌转型成果的首秀暨高管专访,不仅让至境L7这款战略车型完成了惊艳亮相,更向行业剖开了上汽通用从低谷突围的核心逻辑——以自研技术为骨,以合资信任为脉,以用户需求为魂,最终在20-30万元新能源市场投下了一颗“破局者”的石子。

一、产品破局:填轿车增程空白,解行业核心痛点

在新能源市场“SUV增程扎堆、轿车增程缺位”的现状下,至境L7的出场自带差异化基因。薛海涛在专访中直言:“SUV市场的增程选手已经很多,我们希望给用户第三种选择——一款能兼顾家庭短途用电与长途用油的主力轿车。”这种精准定位,源于对用户痛点的深刻洞察: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尚未完全消解,传统油车的智能化短板又难以满足需求,而增程技术恰好是当下的最优解之一。

至境L7的产品力,藏在对行业痛点的精准破解中。其搭载的1.5T阿凡达发动机并非简单沿用旧款,而是泛亚专为增程系统全新开发的“中国心”十佳机型,配合奥特能电池与同级最大单电驱,直接攻克了“亏电加速无力、增程器噪音大”的行业顽疾。曾瑜的表述更直白:“我们不追求某块板特别长,但要做到每块板都不弱。”这种均衡思维在驾乘体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——现场演示的R6飞轮大模型自动泊车丝滑精准,高通8775芯片加持的智舱响应迅捷,而泛亚调校的底盘则延续了别克标志性的舒适与稳定,正如曾瑜所言,“驾乘质感已达同级顶尖水平”。

(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 薛海涛)

更值得关注的是产品定义的“家庭属性”。薛海涛描绘的用户画像极具画面感:“结婚成家、迎来新生命的阶段,购车不再只考虑个人,而是要照顾全家人的舒适。”因此,至境L7在设计上兼顾了每座的舒适性与长续航实用性,短途用电成本低,长途用油无焦虑,这种“全场景覆盖”的定位,恰好击中了主流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。

二、转型突围:从“水土不服”到“融智共生”

至境L7的惊艳,绝非偶然,而是上汽通用三年转型的厚积薄发。薛海涛回忆起品牌低谷期时坦言:“过去我们很多产品的开发权不在泛亚,与对手的差距逐渐显现。”这种被动局面的打破,始于两个关键转变:自研能力的觉醒与合资关系的重构。

产品层面,泛亚终于掌握了核心开发权,百万级“逍遥架构”的落地成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。这款全栈自研的架构实现了“驱动形式全覆盖”——前驱、后驱、四驱皆可适配,增程、插混、纯电通吃,而泛亚“中国汽车研发黄埔军校”的底蕴,再加上广德试车场(亚洲最大试车场之一,众多新势力在此测试)的硬件支撑,构成了技术突围的硬实力。曾瑜透露:“逍遥架构能快速落地,是因为我们早就在增程系统、电子架构上做了多年铺垫,就像先备好食材,才能做出好菜。”

合资关系的升级则解决了“水土不服”的根本问题。过去,美国通用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理解存在偏差,对本土研发的认可度有限。而去年的美国董事会成为转折点,薛海涛关于中国市场变化的报告让美方“倍感惊讶”,更以销量与利润的双增长建立了信任基础。王晨东用“信任”一词概括美方态度:“他们看到了至境L7的成型产品与数据,现在愿意放手让我们定义产品、自主研发,甚至把我们的执行案例拿去推动全球团队。”这种“融智共生”的新关系,让上汽通用得以摆脱合资品牌的决策桎梏,实现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。

(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 王晨东)

团队凝聚力则是转型的“软实力”。薛海涛入职一年多的最深感触是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:“上汽通用的营销团队经历过200万销量的巅峰,专业底子在,更难得的是互相补位的默契,让你知道背后有依靠。”这种团队韧性,成为品牌穿越低谷的关键支撑。

三、技术领跑:不止于当下,更备于未来

如果说转型是战略选择,那么技术储备就是别克的“底气所在”。在专访中,高管团队的表述多次指向一个核心:技术积累绝非“一蹴而就”,而是长期主义的必然结果。

增程技术的深厚积淀最具代表性。薛海涛纠正了行业认知:“别克其实是最早做增程的品牌,2010年就开始布局,只是当时新能源市场还未成熟。”如今,至境L7的增程系统正是这种积累的结晶——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痛点,更在“成本-重量-续航”的平衡中找到了最优解。曾瑜从技术本质分析:“当前电池能量密度有限,130度三元锂已接近MPV承载极限,而中国地域辽阔、需求多样,增程在现阶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”这种对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,让别克没有盲目跟风“超级增程”,而是选择贴合用户实际需求的方案。

(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 曾瑜)

智能化领域的“软硬兼施”更显功力。与Momenta合作4年落地的R6飞轮大模型,为何选择至境L7作为首发车型?王晨东道出关键:“通用与上汽都是Momenta的最大投资者,更重要的是双方对‘安全’的认知高度契合。他们看中我们的造车底蕴,我们需要他们的算法能力,最终要给用户安全丝滑的体验。”而智舱搭载的高通8775芯片,并非单纯比拼“算力数字”——王晨东澄清:“智舱算力要综合CPU、GPU、NPU,8775的优势在AI相关的NPU,是目前智舱芯片的顶级水准。”更关键的是,别克已在规划三个月后的OTA升级,确保AI能力持续进化。

长期技术布局则着眼于“护城河”的构建。曾瑜透露,他与薛海涛每周的产品委员会都会强调“长期策略稳定”:“技术准备需要时间,我们所有研发都沿着既定路线推进,这些储备未来都会成为核心竞争力。”从辅助驾驶向L3智驾的演进路径,到逍遥架构的持续迭代,别克的技术投入始终瞄准“未来3-5年的用户需求”。

四、品牌向上:“大别克”的传承与新生

“大别克”这三个字,在专访中被反复提及,它不是品牌的自封,而是中国市场20多年积累的用户认知——“大而稳重”的豪华感、舒适感与静谧性。如今,至境L7正在赋予这个标签新的时代内涵。

品牌核心的坚守是“向上”的根基。薛海涛明确表示:“无论技术怎么变,别克的豪华、舒适、静谧性这些核心不会丢。技术最终要转化为用户能感知的价值,这是长期主义的根本。”这种坚守在至境L7上体现为:不追求“唯参数论”的营销噱头,而是在动力、油耗、舒适、智能等维度实现均衡领先。正如行业观察到的,当新势力沉迷于“极致单品”时,别克凭借百年造车底蕴,走出了一条“全维度均衡”的差异化路线。

通用集团的高度认可,则为品牌向上注入了强心剂。曾瑜透露,美方董事对团队去年的成绩“超乎预期”,不仅高度赞扬,更将泛亚的执行效率作为案例,反向推动全球团队进步。王晨东补充:“未来不仅是别克,凯迪拉克也会有更多产品由中国定义,甚至我们的智能化技术、整车产品会输出到全球市场。”这种“反向输出”的能力,标志着上汽通用已从“中国市场的参与者”升级为“全球研发的贡献者”。

市场层面,品牌向上的目标清晰而务实。至境L7的核心客群,首先锁定在“信任合资品质、又有新能源需求”的用户——这部分群体对新势力的“激进”保持观望,却迫切需要一款兼顾安全、舒适与智能的新能源车型。薛海涛并未给出具体销量目标,但“进入20-30万元区间购车清单”的表态,已然彰显了别克的自信:在最内卷的市场中,用产品力说话。

写在最后

“大别克回来了”,这就是卢晓时代,上汽通用交出的合资转型的“别克样本”。

至境L7的首秀,与其说是一款新车的亮相,不如说是上汽通用转型成果的集中检阅。从“话语权旁落”到“自研架构落地”,从“合资博弈”到“信任共生”,从“品牌低谷”到“大别克归来”,别克走出的转型之路,为合资品牌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:唯有扎根本土市场、掌控核心技术、坚守品牌基因,才能在新能源浪潮中站稳脚跟。

对于消费者而言,至境L7的价值在于提供了“第三条选择”——既不用为纯电的里程焦虑妥协,也不必为油车的智能短板将就。而对于行业而言,别克的突围证明:新能源竞争终究是“产品力的竞争”,那些沉下心做研发、俯下身懂用户的品牌,终将穿越周期,迎来新生。

“大别克回来了”,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个百年品牌在新时代的自我承诺。而至境L7,正是这份承诺的第一份答卷。